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小孩要長高 必須先轉骨

小孩要長高  必須先轉骨

1. 廖桂聲  中西醫師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常務理事
臺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2. 洪耀銘
原中醫之最學會理事長
台北縣自然養生休閒協會理事長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隨著四季循環活動的規律,爲了春天萬物生發,而在冬季提前準備。這個觀念被廣泛運用在傳統養生及預防醫學之上,也成為成長期促進發育的關鍵。從前營養缺乏,造成生長發育的遲緩與限制,現代的小朋友不再像從前一樣,取而代之的是營養失衡或過剩,或因為先天體質不佳、作息、運動、壓力等因素。雖然提早進入青春期,出現第二性徵,卻沒有反映在體質與身高的轉變上,所以轉骨藥方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

根據教育部與衛生署調查資料調查顯示,台灣的國小、國中學,平均身高都不如中國大陸、日本的孩子。致許多家長為小朋友無法「高人一等」而大傷腦筋,四處尋求增高秘方。轉骨藥可以長高嗎?對於坊間常流傳的「轉骨方」效應,總令人無法完全信服,卻又躍躍欲試、捨不得放棄。

 由於工商社會發達,街頭速食店林立,小朋友的日常攝食多樣,許多父母正為小孩過胖而擔心;

與此同時,卻有父母在替孩子個子小發愁。根據醫學報告,人類發育,有兩個階段的生長最為迅速:一是五、六歲左右;一是青春期,增高的極限時間因人而異。

因此轉骨的目的有:1.促進生長發育2.改善體質3.強壯體格。

青春期是人體各器官成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青春期」是年齡從10-12歲開始,一直到 16 - 17 歲。所謂的「轉骨」、「轉大人」正是少男少女在青春期經過蛻變後而發育成人的最佳寫照。

表示男生在十二至十八歲左右、女生在十至十六歲左右者,均有機會透過中醫調養來促進身體長高,而這段轉骨發育期,就是青少年能否有效增高的最佳黃金期。因為此時期的生長潛力最大,且對以後身體各器官的發育及機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些過敏疾病在「轉骨發育期」可因體質的改善而見趨好轉。

其實『轉骨』不盡然只是長高的代名詞,它包含體質的調整與改善,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整個身體體質都會跟著改善,筋骨肌肉也跟著強化!

身材矮小的原因複雜,又可分為下列幾項:

一、家族遺傳。

二、體質性發育遲緩與青春期遲延:此類小孩不僅身材矮小,而且整個人成長速度(包括臉型、骨骼等),均較一般小孩慢,青春期開始的時間亦較遲,正如俗語所說「大隻雞晚啼」。

三、染色體異常:先天即患染色體異常的孩童,亦伴有身材矮小的現象。

四、內分泌系統發生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素缺乏等,亦會有生長遲緩或過速的問題。

 人長高的機轉在於人類長骨當中的生長板,尤其是大腿骨的長骨上下兩端骨骼有生長板,生長板的軟骨細胞有分裂能力,讓骨骼增長,軟骨細胞分裂的速度、活躍性和停止時間有很多影響因素,一旦生長板停止分裂、閉合後,不論使用藥物或是各種運動等外來刺激,都不會讓軟骨細胞繼續分裂。生長板是否已閉合,可透過膝腕關節X光片檢查得知。
小孩的身高可以先利用父母的身高預測,公式如下(單位公分)

●男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2
●女生:(爸爸身高+媽媽身高-12)/2

而中醫轉骨方起何種作用?中醫理論說明其中機理,青春期階段發育遲緩、骨骼發育不良,與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在發育「轉骨」助長高,應特別注重「腎氣」與「脾胃」的調理。

中醫分為腎陽虛型與血瘀型,腎陽虛者的大腦神經及內分泌功能比較低下;瘀血症型者會阻礙大腦血流量與血流速率,影響大腦高級中樞的活動量與活潑性,間接降低大腦降低大腦腦下垂體-分泌,包括生長激素。

 中醫中藥在結合辨證論治,對於發育期青少年改善體質的黃金時間,女孩在月經初潮後,男孩出現長鬍鬚、喉結隆突、嗓音變粗等體質調理,來幫助他們健康地度過青春期「轉大人」。但切不可自己隨意購買祕方服用。

如要興奮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可用補陽藥如鹿茸、肉蓗蓉、肉桂等;增強消化機能改善食慾不振,用四君子湯、七味白朮散、參苓白朮散;促進新陳代謝、造血機能強化骨髓細胞分裂,可用四物湯等方藥。

服用『轉骨方』後,不但可讓進入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們,有著「如虎添翼」般快速發育的成長機會,也可讓已經長高的青春期朋友長的更健壯,更堅實;甚至一掃過去體弱多病,及過敏疾患免疫力低下的陰霾。院『轉骨驗方』青少年男女成長發育妙方,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常用『轉骨驗方』可使青少年身高增加,及改善生長遲緩、筋骨痿弱、過敏體質的情況。
最後希望父母能夠養成正確觀念,勿造成小孩心理上不必要的壓力,在用藥上應向專業醫師諮詢,日常生活要均衡飲食特別是含有豐富動物性膠質食物如:豬皮、豬耳朵、豬筋、豬蹄、海哲皮、海參、雞爪,以及植物性膠質高的黑木耳、白木耳、秋葵、蓮藕、紅鳳菜、髮菜、昆布等食物及適當運動。如此一來有助骨骼成長,也能避免生長遲鈍等異常現象。

       「生 長 痛」

  在門診常見父母帶著小朋友抱怨白天活潑亂跳一刻不停,但是到了晚上卻疼痛而驚醒或哭醒,其疼的部位膝蓋和小腿後側肌肉,有的在大腿內側。但每次痛的部位、程度、頻率或時間可能會有所不同。

其外表看起來也沒什麼異常,不似一般運動傷害、扭、挫、拉傷病史。經過詳細門診和檢查,排除所有可能性後,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肢體的疼痛,而被醫師診斷為「成長痛症候群」。

  「成長痛」表示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因為許多不同問題皆可導致其一表癥。其真正原因醫學界還不清楚,但大多數學者都不認為「生長」引起成長之痛的直接原因,因為痛不會成長,成長本身也不會痛。

卻被懷疑臨床上「轉骨期」發育肌肉與靭帶的增長,不少在發育期,喜愛吃速食,如烤、炸、刺激食物及含磷、鉀、鈉的高濃度飲料,或者貪飲冰涼飲品,在在都是「傷骨」或影響骨髓細胞分裂,尤其生長板的軟骨細胞分裂能力和此病有關。

  生長痛最大特徵,發生年齡以6至16歲期間為最多。疼痛的部位最常見兩側的下肢,對支撐體重的大腿前內側肌群、膝蓋及小腿後側肌肉。疼痛發作的時間多半在下午及晚上。持續的時間從數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平均不會超過2小時,局部無外傷及感染疾病,亦無紅、腫、熱、痛炎症反應。X光片、血液檢查一切正常,排除腫瘤、骨癌痛可能性。

成長痛,好發於5到10歲,疼痛時間大部分是晚上與清晨,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明顯改善,並能繼續走動,屬於良性疼痛,會自然痊癒。 中醫文獻小兒藥證直訣─幼科雜病心法均言及「變蒸」之說,與「生長痛」相合之意。變蒸為萬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生長規律,而兒童之生長亦同理有神形變化,針對「成長之痛」,與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及「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四肢」,因此在發育兒童生長痛,中醫特別注重「腎氣」與「脾胃」的調理。

分型為腎虛者,興奮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素,可用補腎陽藥如鹿茸、肉桂、肉蓯蓉及腎氣丸、右歸丸。若增強脾胃消化系統,促進新陳代謝、造血機能、強化骨髓細胞,可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七味白朮散等方藥。

  兒童成長過程偶發與不規律的肢端的酸痛,大多95%以上較為生理性疼痛現象。以症狀療法包括熱敷、按摩、或給予中草藥活血化止瘀痛外敷藥包紮、針灸止痛都有效果。若是局部有紅腫熱痛,疼痛定點劇痛伴隨發燒、行動不便等症狀就不是成長痛,儘快就醫。如此,才可以正確診斷,以解除盲目不知骨癌的恐慌。
                

七情致病與邊緣系統之相關性及其臨床用藥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orders from Seven Emotions and Margin System and Its Clinical Medicine
Abstract:

The seven emotions belong to “spirit” in Chinese medicine. They are the internal objective feelings of people on the external things and phenomena, which reflect the spiritual activities of people (in the frontal lobe of brain, margin system), and called “seven emotions”, “five wills”. They belong to normal spiritual activities, which will not cause the disease normally. When the spiritual activities are too violent or lasting too long, which exceed the tolerance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y will become the factors of causing the disease. The treatment shall regard five internal organs as the center, the body fluid of qi and blood will be the basis of material. The mechanism of spiritual disease is the imbalance of internal organs, qi and blood, especially the disorder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and spirit.

Keywords: Seven emotions, frontal lobe, margin system, five wills, spiritual disease


1. 廖桂聲  中西醫師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常務理事
   臺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2. 洪耀銘
   原中醫之最學會理事長
  台北縣自然養生休閒協會理事長

摘要:
七情情志在中醫學屬于“神”的範疇,是人們對客觀外界事物和現象的一種內心體驗,反映人的精神情志活動(在大腦的額葉、邊緣系統),以“七情”、“五志”稱謂。
其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一般不會致病,當情志活動過於劇烈或持久,超過人體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時,便會成為致病因素,治療以五臟為中心,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情志致病的機轉為內臟氣血,尤其是五臟氣機的失調。
關鍵詞:七情、額葉、邊緣系統、五志、情志致病。

壹、前言:
社會脈動及變遷過於快速,人際關係經營及經濟活動的多變性,讓不少病患情緒因之被挑起,煩躁不安、抑鬱難平、過度興奮或憂傷…等症狀慢慢浮現。再加上面臨特殊的心理社會壓力危險因子,如 :

(1)升學考試及事業壓力增加、工作調動等。

(2)分離(家人死亡、離婚)能引起人們喪失感、威脅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社會應激最易致病,其中尤以配偶喪亡,影響最為嚴重。有一調查發現新近喪偶者,在居喪當年的死亡,比同年齡其他人的死亡率高七倍。

(3)健康問題(生病、重病)、(4)更年期或老年面臨空巢期和失落感的到來、(5)居住環境擁擠和空氣染等…,使得罹患該症的人口也會遞增。【1】

貳、臨床症狀:

門診病歴舉:楊太太(化名)一向身體健康,半年來情緒不穩定,老是心悸得很厲害,心臟卜通卜通跳得很急,就像隨時要跳出胸膛似的,呼吸也急促,有時又感到心臟無力,常須用力深吸一口氣才會舒服。胸膛內科檢查X光或心電圖檢查正常。有時便秘或腹瀉腸胃科說沒病。

有時頻尿,動不動就想上廁所,泌尿科,腎臟也沒問題。像這類的病例,大多屬於「情志致病」的典型症狀。

情志疾病常見症狀如下:

(一)心悸、胸中窒、呼吸短促、胸骨下方心臟區如物壓,如心臟無力,常須用力深吸一口氣才轉舒服。

(二)喉中炙臠、梅核氣、咽中有痰 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嚥之不下者,或癢而欲咳,或火辣如腫而疼。

(三)脅脹痛:最常發生於大怒或生悶氣時,在右脅脹痛,甚至連及橫膈膜胸側與背側皆痛。

(四)肚臍二側結腸彎脹氣感:女性常脹及臍下小腹全部,拍之有氣響聲。

(五)頻尿、裡急後重、便秘或腹瀉如腸胃道躁激症。

(六)盜汗、月經不規則、注意不集中、腰酸背痛、煩躁不安、精神緊張難以鬆弛、入睡因難、多夢。

(七)頭部緊箍感、眩暈、後頸項僵硬、肌肉緊張性頭痛。

(八)實際檢查時卻找不出生理的病變。情志症候群極為複雜,必須詳細鑑別診斷排除器質性疾病。【1】

叁、『七情』情感活動的神經解剖生理學

情感活動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哲學家曾提出体液學說,來解釋人類氣質和情感活動的物質基礎。直到近代才認識到情感活動與大腦內分泌與傳導功能有關,如血清素(serotonin)並進而對七情的某些基本觀點達到了比較一致的認識。【2】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大腦皮質被認為是最高級的,其代表性的重要功能有語言、數學運算、藝術和智慧。大腦皮質以額葉頗具有七情功能,所以它是人類腦構造中最發達的部份。
額葉乃是位於前額後的皮質,下面以外側溝為界,後面則以中央溝為界。大部分的額葉皮質負責高層次的功能,如『理性』如情緒、人格變化、個性、品性及行為異常(呆笑、無所謂、注意力不集中等)之行為。為人際關係與原因和結果相關性的認知上提供了一個基礎。聯絡額葉皮質和視丘間的纖維,此纖維被認為和七情反應有關。【3】

另一邊緣系統是七情活動的神經解剖生理學之一。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杏仁核複合体、扣帶迴及乳頭体等部位。著名的Papez(1937)“迴路或情緒迴路”,都與這些部位有關。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複合体)以完成感性的体驗和表達,不同的部分神經衝動不同的內容,其中可轉遞至下視丘和腦幹(中腦、橋腦、延髓)而產生本体感覺稱為七情。七情是一種情緒的精神感覺,卽是意味感受到喜、怒、憂、思、悲、恐、驚。【3】

七情壓力除了對免疫的反應有影響外,對其它生理的反應也有影響(心血管、肺、消化、肝、腎),為的是應付危機。七情壓力可分成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壓力是應付立即的生命危險,一般所謂對抗或逃命反應。急性壓力多屬外因性如風寒暑濕燥火(五淫)、噪音、擁擠、隔離、飢餓、感染的經歴。

一旦危機解決了,壓力荷爾蒙就降到正常值,就是去除病因,放鬆反應。慢性壓力是現代文明病,生活上免不了的長期壓力反應,包括內因如七情情緒表現、學業及工作壓力、長期人際關係的問題、寂寞、經濟壓力及想像受到威脅、記憶起危險的經歷。

受到七情壓力時,大腦神經細胞就會產生混亂的信號,於是神經細胞釋放出來的傳導介質就會失衡。而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會帶給大腦和免疫系不良影響。【4】

七情神經免疫的相互反應:下視丘-腦下垂体-腎上腺軸綫:下視丘釋出CRH荷爾蒙,導致腦下垂体釋出ACTH,使腎上腺釋出可体松及腎上腺素使心血管、肺循環加速、血糖上升、產生立卽的能量緊急危機處理。

(1)腎上腺素引發腦內杏仁核体產生害怕的情緒反應,也引起海馬迴儲存短期的記憶,避免再遇到同樣的危險。此時,人体受壓力不但使免疫力降低,還會促進高濃度的

(2)可体松(cortisone)釋出,濃度提高的可体松又會進一步損傷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死亡,引起老人癡呆症,而陷入惡性循環中。【4】

另一方面,神經傳導物質失衡,(3)交感神經將遠勝於副交感神經而占壓倒性優勢,如此一來,心跳會加速、血管收縮且容易凝固,胃腸蠕動受到抑制、瞳孔放大、食慾和性慾減退。持續情緒壓力增加,使得內分泌系統、大腦及免疫系統陷入大混亂,導致崩潰的『三位一体』。【4】

 肆、五臟是七情、精神情志活動的生理基礎

七情、情志活動是臟腑功能的活動的表現,中醫學認為七情情志活動和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並把人體不同情志變化,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簡稱為七情。在五臟為中心思想影響下,又將七情歸納為喜、怒、憂、思、恐“五志”(把悲和驚分別隸屬於憂和恐),並分屬於五臟。

卽不同的情志(七情五志)活動與五臟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繫。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神與五臟的關係《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與五藏相應,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情志活動的臟腑生理基礎。【5】

人有七情六慾,對情感的反應都足以影響人的精神活動及神經內分泌之反映,而七情即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常常通過表情、聲音、行為表現出來。高興時滿面笑容,悲哀時愁眉苦臉、無精打彩,憂思時焦眉蹙額、陰沉著臉、愁腸滿肚、情緒低沉,可見七情能改變人的容顏,喜樂無常悲哀太過,久則造成臟腑功能性紊亂,氣血失和,使人容貌早衰,再漂亮的人也會黯然失色。

『黃帝內經』指出;喜樂太過則傷『心』、『神』,憤怒太過則傷『肝』、『魂』,憂思太過則傷『脾』、『意』,悲哀太過則傷『肺』、『魄』,恐驚太過則傷『腎』、『志』、『精』。五臟受損神、魂、意、魄等意識思維活動障礙則導致心身疾病、情志致病。故顏色現於外者,儼然藹美,係乎於七情的協調控制。

《素問,天元紀大論》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說明五臟精化氣生神,神接受客觀事物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情緒活動,神動於內,情表現於外,便是五臟主五神產生情志活動的全過程。

七情情志變化是機體適應外界各種刺激的正常反應,可以調節臟腑,暢達氣機。和喜能使氣血暢達,心情舒暢;怒為發泄之志,有助於肝氣疏泄條達。但是反覆持久的不良情緒刺激或劇烈精神創傷,超過機體的耐受能力,則可引起臟腑氣機紊亂,發生各種精神及軀體疾病。故陳無擇說:“七情,人情,人之常情,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現於肢體,為內所傷”。【5】

伍、情志致病的臟象學及其神經免疫的相關性

五臟作為情志的依存和主管器官,在情志致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調節,是承擔情志活動的統一,不良情志刺激作用於該系統最終引起神經免疫功能的改變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與五臟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  『心:在志為喜』
喜為情緒反應的要素之一,凡屬於喜、喜樂、暴喜、笑不休、狂笑之情緒反應型以及好歡樂、善笑之情緒習慣型均屬於『心之臟象』。心主神明,是指人的精神、性格、行為偏差、意識、思維活動。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若心情正向、積極,其血液內的C反應性蛋白﹙CRP﹚與細胞介質﹙IL-6﹚濃度就會越低,兩者皆為人體有無發炎反應的指標的物質。當指數持續偏高,甚至有慢性化傾向時,罹患心臟病、免疫病的風險大幅增加。

大腦為情志控制的中樞、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高級調節環樞。動物實驗杏仁核被刺激後,可造成一種難以言喻的愉悅感,不斷地刺激可使它們造成一強烈而廣泛的沮喪、害怕、不舒服的整體感受。扣帶迴位於胼胝體外側,此神經束被認為和情緒反應有關。

海馬迴的破壞,可引起外周淋巴球增多、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異常和短期記憶影響。研究發現,下視丘是增強和抑制免疫功能的調節區。另外,交感神經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經則可能有免疫增強作用。

中醫學的『心』不僅包括了現代醫學大腦的部份功能,而且與神經免疫功能也有密切關係,心氣虛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探索中醫心主血脈、心藏神發現環核苷酸系統對脂肪代謝、血小板凝集、心律不整、精神官能症及神經症狀等過程起重要作用。可能取決於腦內與分子水平的環核苷酸(CAMP、CGMP)和核酸(RNA與DNA)等的相互關係。【6】

(二)  肝『在志為怒』

怒為情緒反應的要素之一,在內經中,凡惡憎、怒、大怒、盛怒、暴怒、狂怒,等情緒反應及喜怒、欲怒、善怒等情緒習慣型,均認為屬於『肝之臟象』。臨床上許多情志因素導致的疾病,如神經官能症、精神抑鬱症、腦神經衰弱症等大多與『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有關,更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驚人的雷同。

觀察肝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與大腦皮質的興奮及抑制、以及自主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的功能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而情志變化會引起大腦皮質功能和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惱怒、思慮、悲哀、憂愁等情志變化導致『肝鬱結』,作用於神經傳導介質,和血清素、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及多巴胺等發生變化。

門診常見情志性肝系疾病長期處於激怒、鬱悶不安狀態的人,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紊亂。持續激怒,交感神經偏亢,而交感神經有抑制神經、免疫反應作用,腦中微小膠細胞的吞噬功能和產生IL-1的能力明顯抑制,補体C3和IgA水平下降,T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

(三)  脾『在志為思』

凡煩心、煩惱、掛思、思慮之情緒均屬於『脾之臟象』。“思則氣結”,因此,中焦氣機紊亂廣泛存在於情志病變中,是致病的惡化的主要因素。現代醫學研究“脾”實質上是一個多元化功能單位,包括脾、胰、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的部份功能。發現至少有20種胃腸多肽也存在大腦組織中,這種胃腸和神經系統双重性分布的肽類稱為“腦腸肽”,說明了神經系統和胃腸道在起源和功能上有密切關係,它與人的情志活動有關。

    中醫學所說的“思傷脾”與“腦腸肽”理論完全符合,過度思慮緊張,精神過於集中常會使胃腸功能減弱,就是中樞腦腸肽對胃腸分泌和運化的影響。神經中樞通過一些介質和肽類物質對胃酸分泌和胃腸運化進行抑制,而這類物質均能影響機體的免疫力。【6】

(四)   肺『在志為憂』

 悲憂之情緒包括不樂、憂愁、悲傷、傷心、悲哀的情緒反應以及喜悲、喜悲的情緒習慣型均屬於『肺的臟象』。悲是與失去某種追求或所重視的東西有關的情緒體驗。不僅與社會事件有關,尚與人身狀況以及個體狀況的敏感關切程度有關。

經曰:“肺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說明『肺氣虛』動則心慌,輕者難過,稍重則悲傷,再甚則悲痛,無故數傷悲,悲佔情志異常者有5.41%以上。足以證明臟腑氣血異常改變對情志活動的直接影響。

     悲與喜具有對立屬性,表現在對社會事件的滿足與破滅,臟腑精氣的空虛與充實兩個層面上。在心理疏導及臨床證治中可以利用這一屬性調整過悲過喜的情志異常。【7】

(五)腎“在志為恐”
在內經中,凡怵惕、恐、恐懼、大恐、和驚駭、暴驚、驚狂之情緒反應,以及善畏、喜怒、善恐和喜驚之情緒習慣型均屬『腎之臟象』。

中醫學認為腎與情志的關係表現在:腎藏精,主骨生髓滙聚于腦,而元神內守于腦,由腎之精髓轉化,故而情志禀于腦而根于腎,腎為情志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基礎。通過調補腎/命門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學說來看,調節下視丘-腦下垂体-腎上腺軸分泌的多種神經傳導介質和激素,與神經免疫系統中免疫細胞表面上的相應接受体結合,發揮免疫調控作用。【8】

(伍)證候與治療:

由於七情致病牽涉疾病範圍極廣,除了疾病本身證候的不同須做不同之『辨證論治、臟腑辨證』外,常需配合下列方法用藥:

(1)重鎮安神方藥:
安神藥以安神定志為主要功效,按其性能可分為兩類,重鎮安神與養心安神藥。前者屬於質重的金石類及介殼類藥,多用於心神不寧、陰虛陽亢之實症;後者為植物類,多用於心肝血虛、神志不定的虛症。重鎮安神方劑有磁硃丸、健瓴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硃砂安神丸、、、等。養心安神方劑有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等。【9】

(2)清熱瀉火方藥:
情志內傷常常從熱化火,所謂“五志過極,皆可化火”,故多表現出火熱內盛的證候,如躁擾不寧、易怒、心煩、譫語發狂、心急暴燥等,治此常用清熱瀉火藥劑;如黃連解毒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梔子柏皮湯、三黃石膏湯、、、、等。【9】

(3)疏肝解鬱方藥:
此類方劑及藥物可以調暢氣機,舒暢情志。肝主疏泄,清肝理脾解鬱,情志內傷,每使氣機鬱滯,影響肝的條達疏泄功能,以致在情志不舒、肝氣鬱結的同時又見胸脇脹滿痛等症,此類藥物疏肝理氣,正是對證之品。方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加味消遙散、、、、等。【10】
(4)袪痰開竅之藥:
情志內傷擾亂氣機後,常致肺、脾、腎等參與水分代謝的臟腑功能紊亂,而形成津液輸布失常、痰濁內生的病理變化;痰濁阻(內)閉可致多種障礙,如精神情志及各種生理過程的障礙。故袪痰開竅藥是情志疾病治療中的常用藥,按其性能可分為清熱化痰與温化寒痰兩類。方劑有二陳湯、温膽湯、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及半夏厚朴湯等。
(5)活血化瘀方藥:
情志內傷,擾亂氣機,遂致氣機不利,因“久病必瘀”、“氣滯則血瘀”,血瘀內停可表現為多種病症,往往是疾病經過較長演變過程後出現的共同性病理變化。若此時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必能奏效。方劑有桃核承氣湯、抵擋湯、乳沒四物湯等。【10】
(6)補益方藥:
不良情志刺激往往在機體正氣虛弱、緩衝調節機能低下時,才產生致病效應;正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也往往是情志內傷達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使用補益藥,增強機體正氣是情志疾疾病治療中所具備的。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歸脾湯、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等。
以情勝情法:
中醫學對七情致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有其獨特的見解,認為引起情志病的原因很多,極慢奏效。王肯堂說:“藥固有安心養血之功,不若平其心,易其氣,養在己而己”。這些論述均說明心理治療的重要性。
心理治療起源於《內經》,是中醫獨特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也是門診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傷恐”。

在此基礎上,朱丹溪提出“情志療法”,謂“怒傷於肝者,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者,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思傷於脾者,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以思勝之,以憂解之”。

張子和是一位公認的心理治療大師,運用此法治病更是成熟、絕妙、淋漓盡致的發揮。這些實際上都是運用五行相勝的原理,有意識地採用一種情志活動,去控制、調節、消除某種對人體不良情緒的影響,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說明情志既可以致病,又可以治病。採用以情勝情的療法,歴代醫學家都留下不少設計周密,療效卓著的心理療法驗案。此外,如激怒療法、喜樂療法、驚恐療法、悲哀療法、移情易性法、說理開導法等,為世界心理治療作出了重要的貢獻。【5】
陸. 結論:中醫很早就注意到「身心合一」才合乎健康道理。早在二千前,《黃帝內經》中就己經明確提出了軀幹疾病與心理因素,相關的概念,如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肝、恐傷腎”等,後世據此形成了“七情致病”學說。以闡明情志致病與心理應激的損傷,造成身體出現反應過度,不同於「神經症」則是在心理出現反應過度。
  中醫治療身心疾病的特點及優勢,從廣義的角度上講,中醫在診治每一疾病過程中,都貫穿著身心兼治的原則。中醫理論從根據“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出發,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結合天時、地理、心理、社會環境、人格特質等各種內外因素,並將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全面綜合地加一考慮,如何疏導壓力,避免七情內傷,提高生活品質。臨床治療時以針、藥併用,以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為主。對症下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藥到病除」的功效,以提高其療效。
況中藥藥物常結合小分子蛋白質介子皆可通過B.B.B(腦血管屏障),找尋能治療腦中樞的中藥,是必然的趨勢,經過臨床治療,有腦神經功能性病變(憂鬱症、恐懼感、狂燥症、認知行為偏差等心理問題。)、神經傳導障礙、及神經內分泌異常,其中,受影響最明顯的部位是邊緣系統的海馬迴(Hippocampus),它掌管著人類的情緒、記憶力、學習能力等及杏仁核(Amygdaloid)的感性、情緒控制。中藥能提高腦部的某些生長因子的活性,進而促進腦神經細的再生,皆在中西醫一元化治療達到極佳療效。

柒. 參考文獻:
1.廖桂聲  居家養生書   台北書泉出版社  20051;03-109.
2.韓濟生  神經科學綱要 台中國際書局    1996;873-880.
3.陳志成、王超然  功能性神經解剖學  合記圖書出版社 1975;177-267.
4.鄭啟清  營養與免疫    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2004;51-69.
5.黃碧松  中醫內科疾病證候與治療   台北啟業書局  2001;877-899.
6.賀新懷、席孝賢   中醫藥免疫學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2;32-36.
7.喬明琦、張惠云、韓秀珍、胡春雨  七情定義新探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卷期(2006)安2-15.
8. 莊宏達 內經新解  茂榮出版社  74年 315-338。
9.李政育  中醫腦神經治療學  台北啟業書局  2001;1124.
10.孫怡、楊任民  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