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消遙散>是治療肝膽經的疾病的方藥?<梔子>再加<黃柏.地黃.甘草>功效更加卓越

消遙散(退熱調經局方):治血虛乾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柴胡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茯苓一錢 甘草炙.五分. 加煨薑.薄荷煎。

歸經:此足少陽厥陰藥也。

命名:疏逆和中.諸證自己.所以有消遙之名。

變化方: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八味消遙散(薛己).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註解:自由自在而無拘無束,名為<消遙>,意指身心健康無礙且和諧。但看了<消遙散>方中的組成若印證於臨床,根本是南轅北轍也背道而馳,<消遙散>乍看之下而望文生義易令人產生誤解,還以為是用來治療憂鬱症的最佳良藥,但魔鬼卻藏在細節裡。雖名為<消遙>就真的可以點石成金,也可以頤指氣使嗎?或是令人不斷的搖頭再三而嘆息不已?

<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以上諸證狀有如今日的肺結核證狀,舊說亦稱<肺癆>,故本文之<骨蒸勞熱.咳嗽潮熱>之證狀,應證於今日之肺結核病,實相契也。

本文中之<月經不調>乃因肺結核的疾病造成整體免疫系統受損導致婦女之荷爾蒙失調,故本方乃治肺結核之病,非治<月經不調>也。所以修復與強化整體免疫系統才能讓肺結核起色且好轉,女子之月經自然順暢,故治療之道千萬不可倒果為因或本末倒置。

舊說皆曰:<柴胡>有治<往來寒熱>之功,事實上真相為何?<<傷寒論>>之<小柴胡湯方>亦可印證此說,但此說的實質意義與內涵,令人深感迷惑與質疑,因<柴胡>古名為<茹>乃香菜之嫩苗也,<小柴胡湯方>中主治<往來寒熱>,而<往來寒熱>就是一種發炎現象,故其治療之藥,應非<柴胡>而是<黃芩>又因<黃芩>具<消炎、修復、強化>組織的功能,才符合臨床之驗證。

舊說亦曰:<白芍>主治<腹中痛>故<小柴胡湯>之加減法中,治<腹中痛>乃去<黃芩>加<芍藥>,因前賢認為<腹中痛>之病因為<寒證>而<黃芩>為<寒藥>,是故去<黃芩>而加<芍藥>。而臨床之實證,<腹中痛>為胃腸發炎的一種現象,<黃芩>治胃腸炎之功亦遠勝於<芍藥>也。

舊說亦曰:<白朮>有利濕健脾之功,故用於水腫之證,如<越婢加朮湯>、<白朮附子湯>亦皆用<白朮>以治療水腫之濕氣,條文中亦確實記載<白朮>燥濕之功,但屢屢用於臨床上,卻每每事與願違,於是屢嚐<白朮>之藥粉,亦屢熬<白朮>之藥水喝,吃完<白朮>的藥散或藥水後,一直會有口乾舌燥的感覺,才猛然醒悟,原來<白朮>的燥濕之功,是吃了之後會有口乾舌燥的致發炎現象,故前賢亦曰:<白朮>能生膿作痛,潰瘍忌之,可見已具先見之明的先知,已知<白朮>富含致發炎物質,將令病情如雪上加霜而受到落井下石之害!

舊說亦曰:<茯苓>有治小便不利之功,事實上,大劑量的<茯苓>其利小便之功亦比不上小劑量之<大黃>,故<茯苓>治小便不利之功比較偏向於食療,其使用方式需長期服用,才可顯示其驚人的效果。當然在臨床的應用上,若用<茯苓>治小便不利,在急性期恐延誤病情,害了性命,真的就是罪過,不可不慎也!

舊說亦曰:<甘草>有和胃補中之功,事實上,<甘草>味甘,可調和藥味之苦,令藥味更加可口而易於服食也,又<甘草>之甘味,用於調和藥味更勝於<紅棗.枸杞>之甜味也。

<煨薑>氣味辛熱,<薄荷>氣味辛涼,<消遙散>加此兩味藥合煎,在氣味上更是芳香宜人,但此兩味藥亦含刺激性物質的致發炎物質,易將使發炎的組織更加嚴重,故其味雖芳香宜人,但在使用上,務必審慎其致發炎的可能性,才是用藥之道。

<<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有<六經辨證>(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八綱辨證>(即陰........),而治法又分<汗...>三種治法,雖說<汗..下>是三種治法,事實上,亦是疾病的三種證狀,何以知之呢?舉例言之,若急性胃腸型感染的病人,在上吐下瀉的同時,全身亦是大汗淋漓也,以致前賢把疾病的三種證狀變成了<汗...>三種治法且<汗法>又有發汗之劑,諸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等.>皆為發汗之劑,而<吐法>亦有吐劑,如<瓜蒂散.梔子豉湯>亦勉強可歸類為吐劑,但臨床上,用此兩方作為吐劑,幾無人敢用也。

而作為<下法>的瀉下之劑,如<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等,臨床上確有瀉下的效果,而其方中最具有瀉下作用的藥首推<大黃>,<大黃>的作用大矣,除了是最佳的瀉下之劑,也是最佳的止嘔之劑,如<食已即吐.大黃甘草湯主之.>即是明證。再提<汗法>的發汗劑,雖用於<惡寒.無汗>的疾病初期證狀,但疾病會從<惡寒.無汗>的初期證狀進入發高燒的疾病的巔峰期,若此時用發汗之劑,將使疾病更加嚴重,甚至產生了許多併發症,因發汗劑方中有<桂枝.麻黃.生薑>等,因其富含致發炎物質,故用之時宜三思再三思,以免舊文所惑而誤人誤己。

前賢設了這些辯證論治之法,原意是為了讓後學者,更容易診斷及精確的處方用藥,但似乎是事與願違,這些辨證論治猶如一層層的迷網,讓我們愈掙扎卻束縛的愈緊,之後,理不出頭緒,反而變成了作繭自縛,還不知其所以然也,真是悲夫!所以不願面對真相,不只是傳統醫學的問題,更是道德良心的問題,由於影響傳統醫學界以及深入的文化風俗,所以大家都知道也承認有蹊蹺,問題也一大堆卻都不敢碰,所以,我們必須痛定思痛並且痛改前非,把這些造假,誤導、扭曲或是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移花接木而漠視事實真相的<虛玄理論>,完全唾棄,這種被捏造的<虛玄理論>可以用來迷惑人心,卻不能說明真相,這種歷史的錯誤,不應該被忽略或者遺忘,因為是非不分將毀壞醫學的真正價值與意義,事實上<<傷寒雜病論>>的精髓,其所散發的光芒,將會是多麼耀眼、壯麗無比且燦爛輝煌!

如同本方歸經於<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可以讓我們後學者一目了然,<消遙散>是治療肝膽經的疾病的方藥,但事實上,<消遙散>不只是一味藥而是由八味藥組成的一個方子,而其八味藥的各個屬性及歸經,亦不盡相同,沒有嚴謹的邏輯推理。

像這種不明究理,無法理出個頭緒,更無法彙整出一套有說服力的說法,卻大大的脫離臨床的事實與治病的原則,於是有志於醫學的學者,務必正視此似是而非的醫理,才能讓醫學的真正精髓,綻放光芒,以嘉惠於今人及後世。

在<<傷寒雜病論>>的條文中,有一些條文如同燦爛的寶石,綻放著閃閃的光芒,但這些寶石卻藏在礦山當中,而礦山就如同條文,需要我們流血流汗的去開採及不斷的過濾,寶石就會被開採出來並展現無限的價值感。

舉例言之:(金匱要略十七-04):<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與(金匱要略十七-13):<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此兩條文皆治急性胃腸炎的嘔吐之證,條文簡單明瞭,條文中已沒有<六經辨證>、<八綱辨證>及<汗...>治法的陰影與枷鎖,是非常典型的經典原條文,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甚麼證狀,用甚麼藥或甚麼方,且藥味亦只是一、二味藥,藥效就可一針見血,讓我們不得不驚嘆,老祖先所留下來的神奇經驗與智慧。

但也很遺憾也很感動,就以這兩條治嘔吐之證的條文,臨床上<大黃甘草湯>用之,確有神效,這的確是相當令人感動與震撼,而<小半夏湯>用之,幾無實效且有害而無利這倒是令人非常遺憾,前賢卻歸咎於<小半夏湯>治<寒證>的嘔吐之證,而<大黃甘草湯>乃治<熱證>的嘔吐之證,殊不知問題的關鍵是在於用了甚麼藥可以治病而不在於<寒熱>之分,吾輩醫學者,不可不知青紅皂白而是非不分,更當審思明辨之。

方中有<四逆散>(即柴胡.芍藥.甘草.枳實)與<四君子湯>(即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的架構,舊說<四逆散>有舒肝理氣的作用,而<四君子湯>有補氣的作用且<當歸.芍藥>又有補血之功,故此方在治療氣血方面的疾病,可說是面面俱到,毫無瑕疵,故作者曰:<疏逆和中.證諸自己.所以有消遙之名.>此乃作者,自我陶醉之說詞罷了,卻害人不淺且禍遺後世,若用之於臨床,恐非也!

這種論調低俗的靡靡之音,其餘毒卻是膾炙人口的<加味消遙散>,雖然令人啼笑皆非,但其背後隱藏的現象是值得傳統醫學者仔細思索且頗堪玩味的端倪,眾所周知,以上論述,何者為是?我們相信有識者,必不屑一顧其空洞的詭詞,所以,我們必須引爆傳統醫學者苦悶與壓抑下的反彈,讓這些餘毒不再無限上綱,我們必須忍辱負重,雖然眼前是一片坎坷艱辛,前途也可能悲愴不已,但是為了讓這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煙消雲散,我們必須勇敢的逆流而上並且屹立不搖,再一次的搏取驚呼,引發共鳴。

<消遙散>加<牡丹皮.梔子.>名曰:<八味消遙散>,亦名曰:<加味消遙散>,<牡丹皮>舊說曰其有<涼血化瘀>之功,在<<金匱要略>>的<大黃牡丹皮方>主治為<腸癰>,但方中有效之藥乃<大黃>而非<牡丹皮>,臨床上<牡丹皮>只是作為觀賞植物的<牡丹花>的莖皮而已,其<涼血化瘀>之功(即消炎之功),是後人因誤解條文的精髓,所捏造編織而成,故實無此效!故有識者,千萬勿被其迷思所誤導,若說有<涼血化瘀>之功乃<大黃>也。

<梔子>確為<加味消遙散方>中,所主治證狀之最有效的藥,若能用<<梔子>再加<黃柏.地黃.甘草.>與<知母萃取精華液>來主治<加味消遙散>的所有證狀,則其效更速也。

所以,<虛玄理論>及做手造假、扭曲、東拼西湊的條文,是醫學敗壞的症候,是理性遠遁理盲的附身之始,並且會將我們轟得體無完膚,我們的傳統醫學就會像失去免疫般感染細菌病毒,最後被自己無知的認知,摧毀崩潰。所以,我們唯有擇善固執,堅持走對的路才能有所成就,我們可以堅決的相信,只要是對的事情就要堅持改革與修正,千萬不能再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也不能輕易妥協或者放棄,如果再不斷的掩耳盜鈴或視若無睹,我們的傳統醫學終究擺脫不了烏雲纏身,我們若是再集體沉淪也等於是害群之馬,我們必須啟動自省機制,不能再裝聾作啞,以收亡羊補牢之效。

(作者廖桂聲中西醫師為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常務理事、洪耀銘醫師為原中醫之最學會理事長)

作者簡介
1.
洪耀銘
原中醫之最學會理事長
台北縣自然養生休閒協會理事長
2.
廖桂聲 中西醫師
桃園廖桂聲中醫診所 院長廖桂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