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中醫觀點》五型病理病機有對應治法


《中醫觀點》五型病理病機有對應治法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台灣新生報 20121020
不同於西醫的說法,傳統中醫認為,肝病可從病理病機進行區分。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一般來說,肝氣鬱滯、肝膽濕熱、肝鬱脾虛、氣滯血瘀、肝腎陰虛等五型為肝病的病理病機,從這五種肝病類型就可以看出個別症狀的差異性,相對地也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滋補肝腎、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五種治法。
廖醫師指出,當急性肝炎期或去邪未盡的時候,往往致使病邪留滯於肝內,進而引起肝氣鬱滯,患者常常會出現口乾、舌燥、胸苦滿、腹脹、精神煩躁等症狀;當外來濕氣太多的時候,可能導致肝將閉而不受,結果移濕於脾胃、膀胱等,到最後濕氣復返入肝,最後就引起肝膽濕熱,患者常常會出現代謝亢進、消化機能障礙等症狀。
廖醫師指出,肝鬱脾虛通常是指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如果急性期治療失當的話,將促使肝氣長期鬱滯、疏泄失常,促使脾胃功能受損,另一方面是脾胃虛寒體質的人禁不起過度克伐而損傷脾胃,也就是急性期過度使用苦寒藥物,以致損傷脾胃系統,患者常常會出現消化吸收障礙、精神疲倦、身體乏力等症狀。
氣滯血瘀通常是指肝的結構改變之後,形成肝內血流循環障礙,進而影響到肝的恢復或痊癒能力,這就是氣滯血瘀的現象;肝腎陰虛一般出現相對比較晚,同時病位較深、病情也較重,患者常常會出現腰痠背痛、頭暈、性機能障礙、代謝亢進等症狀。
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治療肝病,一般來說,傳統中醫常用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滋補肝腎、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五種治法,治療重點通常著重在改善肝功能、提升免疫能力、去除病毒、抑制炎症或壞死、降低肝纖維化等,針對病理變化、臨床症狀進行對症施治。
廖醫師指出,清熱解毒法是根據肝病具有疫毒病邪的特性,治療時通常著重於清熱毒或解除濕毒,這類藥物多以白花蛇草、板藍根、虎杖、蒲公英、連翹、大黃、魚腥草、黃連、黃芩、黃柏等中藥材為主,這類藥物也有幫助降低GOTGPT、保護肝細胞的作用。
疏肝利膽法是根據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的中醫說法著手,當肝的疏泄失常,以致於氣血不順、經絡阻滯的時候,用藥可酌加疏肝理氣的中藥材,以幫助肝氣能夠順利疏達,這類藥物多以鬱金、川楝子、柴胡、白芍、佛手柑、陳皮、檳榔、木香、厚朴、香附、青皮、枳實、枳殼等中藥材為主,這類藥物能保肝、改善肝內微循環,以及防止血瘀形成。
廖桂聲醫師指出,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肝腎陰虛的肝病患者身上,這類患者通常生活緊張忙碌、精神壓力大、晚上經常失眠等,治宜補肝腎、護陰柔肝,這類藥物多以沙參、蘆竹根、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石斛、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等中藥材為主。
活血化瘀法可望增強吞噬細胞的作用、活躍肝內微循環、降低肝纖維化等,這類藥物多以赤芍、澤蘭、川七、桃仁、牡丹皮、紅花、當歸等中藥材為主;健脾益氣法是根據中醫所謂「肝木克脾土」的說法,所以必須顧護脾胃、健脾益氣,這類藥物多以黨參、山藥、黃耆、蒼朮、茯苓、白朮、扁豆、黃精等中藥材為主,能健脾益氣、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